胎息

养生太极拳


  1、心静身正,以意运动

  “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太极者,生于无极也。阴阳由微至著,循环无端,即其生生之机也。……打拳上场手足虽未运动,两端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此时壹志凝神,专主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太极

  “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假强为,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精神贵乎蕴蓄,不可外露圭角。”

  (介绍)太极拳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以心静身正的外形技击的拳术。心静,内里以心行气压缩旋转为静;身正,身体不偏不倚为正。

  打拳时,心静身正,只是外形,此时虽然还没有虚实,但是心神抽合已经开始,心中已经有阴阳。

  太极拳得以名为太极拳,取太极的阴阳转换之意。而对于一种拳术,其中的阴阳只能以技击能量来区分,能量的阴阳就是虚实,实为生成能量,虚为无能量。而虚实只能体现在由两腿主导的身体两侧之间,此为太极拳单重的原因,即能量只能在身体一侧生成,在传簇中转换,循环无端。

  以意运动,即不用肌肉紧张发力运动,而用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发力运动。意为身体将压缩旋转习练到条件反射时的状态,不是大脑意识。

  大家一定不要迷信,要用科学思维理解武学,不要以为大脑意识能够驱动身体运动。

  在肌肉紧张发力中,也不是由大脑意识驱动身体发力的,而是大脑发出发力的指令,而发力过程是由一系列神经传导及生物化学反应来完成的。

  大脑意识,只是一种意识而已,不具备物质能量,不可能完成物质运动。

  (原文)“静以待动”“太和元气到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

  “身必以端正为本。”“身法端凝莫侧,收敛精神,别无他诀,心平气和则得。”

  “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含,故不俱他人推倒。”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若兼带俯仰伸缩法,规矩方为完全合一。久练纯熟则起落进退,旋转自由,而轻重、虚实、刚柔齐发。”

  “打拳原是备身法,身法有正有斜,有直有曲,有顺有逆;有偏前,有偏后;有偏左,有偏右;有偏上,有偏下;有在地上坐,有在空中飞;有束住,有散开;种种身法,不可枚举,皆有中气以贯之。此临时以意会之自知。”

  “身虽有时歪斜,而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执泥。”

  “间架即有时身法歪斜,是亦中正之偏,偏中有正,具有真意,有真意其一片缠绵意致,非同生硬挺霸,流于硬派。”

  “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形体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气以补之”。

  “至于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艇,前俯后仰,奇正相生,回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宰乎其中),千变万化,难绘其形。”

  “身法不论大身法转关或小身法过角,以灵动敏捷为尚。”

  “能会此身转移法,神机变化在其中。”

  (介绍)身正,是因为内家拳以心行气的发力方式使然,压缩旋转、上下贯通,均要身正,使能量上下顺利传簇,身不正则滞。

  静以待动,是太极拳的技击方式,我不动而让敌动,敌人动出空隙而露出劲源再击敌。

  “太和元气到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静指肌肉紧张发力之静,动指以心行气压缩旋转之动。只有停止肌肉紧张发力,才能够知道以心行气这个“静”生成的动。

  元气静时,就是心神抽合元气。内家拳以心行气统称为静,如果不静就无法进行心意抽合、心神抽合,抽合是心包的功能,心包如果处于激动等其他状态就无法抽合。

  “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身法端正是为了以心行气顺畅,身正虚灵内含,身体对拉拔长,能量平衡稳定,内外吐纳,故不俱他人推倒。

  “若兼带俯仰伸缩法,规矩方为完全合一。久练纯熟则起落进退,旋转自由,而轻重、虚实、刚柔齐发”,此句话即写习练外形动作与内里压缩旋转相合。

  实战技击不可能固定不动,由此身法在外形上会有偏倚、但身虽有时歪斜,而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执泥。无论身法如何,“皆有中气以贯之。此临时以意会之自知”,中气即虚实转换的一气之起落,一气之起落加入阴阳转换就是连绵不断的虚实转换,连绵不断的一气之起落运行。

  横竖颠倒,立坐卧艇,前俯后仰,奇正相生,回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宰乎其中),即身正之源在于心气正。

  内家功夫源于五行传簇,严格来说是来源于五行传簇中的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由此生成身中浩然之气。上下贯通之力在体内被身体感知为气,此气充满周身,涨筋腾膜,贯通上下,故为浩然。内家功夫之力均由此浩然之气生成,而此浩然之气是上下贯通的,上下贯通就在身体形成一个竖向的中轴,能量蓄发以及压缩旋转、外形动作、与对手之间的能量转换等均要以此浩然之气为中轴,故太极拳要身正,不偏不倚。再引申开来,旋转也有横向的中轴,即在带脉。无论竖向、横向之轴,均由以心行气控制,故心为中正之轴。心正、身正、中定、中和等词语,说的都是一个心,以心为轴。

  (原文)“打心是主。”

  “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

  “天君有宰,百骸听命。”

  “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

  “动静缓急,运转随心。”

  “运化全在一心中。”

  “四体从心而运,官骸皆悦以顺从,而要皆以乾坤正气行之也。”

  “心中一物无有,极其虚灵,一有所着,则不虚不灵,惟静以持之,养其诚以至动静咸宜,变化不测”。

  “妙机本是从心发。”

  “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有合,腰劲剿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下,裆即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而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之所以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

  “或曰:拳之大概既闻名矣,而要打不出神情,何也?曰:此在平居去其欲速这心,如孟子所言,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焉。临场先去其轻浮慌张之气,清心寡欲,平心静气,着着循规蹈矩,积久功熟,然后此中层累曲折,历尽难境,苦去甘来,机趣横生,悖不可遏,心中有情有景,自然打出神情矣。要之此皆人力所以为者,至于无心成化,是在涵养,曰久优游,以俟其自至则得矣。”

  “一片灵机写太和,全凭方寸变来多,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太阿。”

  “拳虽小技,皆本太极正理。”

  “拳虽武艺,得其正道(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无往不宜。”

  (介绍)此段写以心行气,以心行气主宰内抽合外行动,周身皆听命于心,而心神抽合驱动出外形动作的方法就是抽合出压缩旋转,周身生成压缩旋转的混元螺旋劲力。

  但是,“心欲胸腹有合,腰劲剿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下,裆即开圆”一句,就说明了陈式太极拳依然沿用炮锤之法,主张裆口开圆,而裆口开圆是与现代意义上的太极拳相悖的。大家看看五派太极拳中,唯有陈式太极拳是裆口开圆的双重弓马步,形与外家拳无异,但是内里有以心行气,即陈式太极拳是过渡性拳种。

  双重的弓马步也可以生成阴阳转换的以心行气,但是双重则滞,滞则不灵,不灵则周身不整,不整则不能整体发力,不能整体发力则需要外形动作发力,所以陈式太极拳发力时与弓马步冲拳无异。而以后的各派太极拳的发力,已经不以外形动作发力了,俱是周身整劲。

  裆口开圆,就是双重的根源!杨露禅先生的收身中定,形意拳的鸡腿龙身,都是要夹裆以求周身一体的。双重则腰胯部位以下无法生成压缩旋转,无法生成周身整体合一的能量传簇。

  即陈式太极拳已经具备太极拳之意,基本上具备了太极拳的一切要素,但是还不得太极拳之神,没有将太极拳的一切要素做到极致!

  “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太阿”,将精气神炼神还虚也。

  (原文)2、开合虚实,呼吸自然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以吾身本有之元气,运于吾身,其屈伸往来,收放擒纵,不过一开一合与一虚一实焉已耳。”

  “一开一合,拳术尽矣。”

  “动静循环,岂有间哉!吾所谓:一动一静,一开一合,足尽拳中之妙。”

  “一开一合妙入微,上下四旁泄化机,纵使六子俱巧舌,也难描写雪花飞。”

  “开合原无定,屈伸势相连。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

  “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

  “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

  “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之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

  “周身一齐合到一块,神气不散,方能一气流通,卫护周身。”

  “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

  “头直,眼平视,肩与肩合,肘与肘合,手与手合,大腿根与大腿根合,膝与膝合,足与足合,平心静气,说合上下一齐合住,气归丹田,合法皆用倒(逆)缠法”。

  “开则俱开,合则俱合。”“至合之时,气必归于丹田。”

  “一开一合,莫非自然。”

  “非但合之以势,宜先合之以神。”

  “合者合其全体之神,不但合其四肢。”

  “一开一合阴阳备,四体(两手两足)殷勤骨节张。”

  “每曰细玩太极科,一开一合在吾身。”

  “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者皆实,此之谓虚而实。”

  “天地阴阳之理,不过消息盈虚而已,故孔子尚消息盈虚。打太极拳亦是消息盈虚。息者,喘息也,呼吸之气也,生长也,故人之子谓之息,以其所生也,因气微,故谓之息。消者,减也,退也。盈者,中间充满也,虚者,中间空也。

  (介绍)开合,内家拳发力为什么要叫开合?开者,阴阳相分相开,生成虚实,开始用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吸纳、吞入对手能量;合,阴阳虚实相合,吐出对手能量。每一次的阴阳虚实转换都是一次吐纳能量的蓄发过程,都有一次开合。开就是引进落空,合就是借力打力。

  开合为吐纳所生,但是前辈大师均不露其意,只有武禹襄先生明确告诉大家: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但是陈氏太极拳因为是双重拳,下半身无法旋转,故不能以周身整体开合,即不能以周身整体传簇自身与对手能量,就不能达到“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之境界。

  “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些话中,隐约能够看到开合吞吐之意。如果只论刚柔,那么刚柔与虚实有何关系?显然柔劲是虚实转换所得,并非是不发猛力。虚实开合,就是能量的开合,能量的开合就是吐纳,吞吐对手之能量也。

  “一开一合妙入微,上下四旁泄化机,纵使六子俱巧舌,也难描写雪花飞。开合原无定,屈伸势相连。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这些话就更是明确告诉大家:我不想说出“上下四旁泄化机,神龙变无方”的功夫,因为很难描述。

  “屈伸势相连”与武禹襄先生的“往复折叠”相比较,就可以看出,陈氏太极拳只有屈伸,没有横向旋转,只能用腰胯旋转,无法周身整体旋转,更是无法与孙氏太极拳的旋转相提并论了。

  既然“屈伸势相连”,为什么还要“心虚”呢?

  这还得从能量传簇方面去理解。内家拳为什么要空心实腹?因为丹田为存气之地,所以是实的;而心是以心行气之地,不是存气之地,心力是要由河车运行从心传簇到丹田的,即心是输出能力之地,所以心不能是实的。另一个心虚的原因是吞吐能量,心如果存气变实,如何吸收对手能量?上半身是主要的吞吐之地,所以整个上半身都要虚,只有虚空了才能接纳对手的能量。

  可以把心理解为一个水泵站,不断地向丹田这个蓄水池里注水,故为心要虚。

  陈长兴先生只论刚柔,先生说出虚实开合,可见先生拳论比陈长兴先生拳论更加前进一步。

  (原文)3、轻灵圆转,中气贯足

  “能敬能静,自葆虚灵。”

  “心身不可使气,轻轻运动。”

  “以灵动敏捷为尚。”

  “且心一虚,则全体皆虚,惟虚则灵,灵足以应敌。”

  “打拳者,手极虚极灵,物有挨着即知,即能随机应之,不惟手,即背面全身尽是虚灵。”

  “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

  “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

  “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所画之圈有正斜,无非一圈一太极。”“沿路缠绵,静运无慌。”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圈是周身转,不但手足,而手足在外易见,故以手转言之。”

  “越小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

  (介绍)中气为心神抽合所发,但是为什么又会“且心一虚,则全体皆虚,惟虚则灵,灵足以应敌。”?因为这写的是太极拳的高层次,是从有中生无的阶段。如果没有无中生有的习练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能量传簇阶段,就不会达到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的有中生无的阶段,这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过程。太极拳的习练过程就是一个从能量空洞无物的无习练到能量“无处不在”的无来,而其中的过程,就是要习练出有的能量传簇来。到了真气鼓荡的程度,能量已经传簇入骨肉,肌肉已经产生质变,能够在不用以心行气的状态下以松沉蓄发能量,所以就不需要强大的以心行气了,只需抽丝换力即可,此时就是心虚的状态。

  由心虚到身虚,身虚就是不丢不顶之状态,就如前面我说的手指头那个例子。

  只有在心虚、周身皆虚,不着一力的状态下,身体才能够吞入对手的能量,否则自身能量满满的,如何还能够接纳外部能量!

  “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圈是周身转,不但手足”,先生已经说得很明确了,为什么现在的陈式太极拳还有弓马步的直发冲拳?

  “越小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圈小到没时,就是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的程度了,力存于皮毛之下,已经不用外形动作就可以蓄发能量了----------这就是太极拳的站桩,即站桩是最小架的太极拳,站桩中包含了太极拳的全部要素。

  陈氏太极拳之旋转,只在腰胯以上,故其旋转主要应用于横向化解对手之力,不能用于周身整体吐纳能量。

  旋转之妙,并且提倡周身整体旋转,但是为什么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依然是双重导致的无法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呢?

  四派太极拳的发明人同时代,在其他四派太极拳发明人都明确批评双重之病的情况下,不能不为其所动,但是又不敢改变祖宗之法,所以导致陈氏太极拳依然双重吧!

  (原文)“打拳中气所往,人孰能禁!”

  “以浩然之气行之,无往不宜。”

  “心劲一发,而周身之筋脉骨节,无不随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发,故曰内劲。”

  “内劲何发何行?发于一心,而行于四肢之骨髓,充于四肢之肌肤”。

  “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

  “中气得十分满足,气势盛足。”

  “原以中气运行,人乃心服,斯即化在天下。”

  “以引足为止,学者多性躁,未下功夫,先好打人,不知侵到何处,即以何处引击,不拘定格。”

  “中气贯足,物来顺应,物莫能违。”

  “拳家手成,能平其志,自无横气。”

  “中气运到手指头方为运足。”

  “足大指待手气走足后,乃与手一齐合住,此时方可踏实。”

  “其劲皆发于心内,主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即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中气贯脊中。”

  “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

  “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

  “中气贯于心肾之中,上通头顶,下达会阴,……中气充实于内,而后开合纵,自无窒碍”“中气必由胳膊中徐徐运行,不可慌张忽略,顺其当然之则,运其自然,勿令偏倚,而以心气行于两肱之中,是为中气。”

  “其形若止,其意不止,渐渐弃其内劲,必使劲由骨缝中充至肌肤,以及指头,待内劲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致自动。”

  “一气运行,绝不停留,纯是浩气流转于周身,势不可遏。”

  “但凭得周身空灵,一缕中气随势扬。”

  (介绍)此段文字是描述以心行气的,并且大概讲了中气运行:“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中气贯于心肾之中,上通头顶,下达会阴,……中气充实于内,而后开合纵,自无窒碍”,此即以心行气的小周天运行。同时这句话也表明了陈氏太极拳之中气是无法上下贯通的,只能从百会到尾闾、会阴,而不能达脚下涌泉也。为什么?因为其双重导致了下半身不能旋转,不能贯通也!

  注意这句话:“中气必由胳膊中徐徐运行,不可慌张忽略,顺其当然之则,运其自然,勿令偏倚,而以心气行于两肱之中,是为中气。”,这就是我在前面说过的胳膊自动向前走的感觉,就是中气在运行。这个感觉是一个细致入微的感觉,身体不仔细体会是得不到的,这就是太极拳慢打的原因,也是整个内家拳都需要满打的原因。整个内家拳都需要如此让身体去感觉、体会能量传簇。一旦身体把能量传簇弄明白了,就会涨筋腾膜、真气鼓荡,就会奇快无比,绝步天下!

  “心劲一发,而周身之筋脉骨节,无不随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发,故曰内劲。内劲何发何行?发于一心,而行于四肢之骨髓,充于四肢之肌肤”,许多人不知道内劲是什么,看看这句话。内劲就是以心行气压缩旋转,“周身之筋脉骨节,无不随之”筋脉骨节怎么随?只能压缩旋转。“行于四肢之骨髓,充于四肢之肌肤”,怎么行?压缩旋转也;怎么充?对拉拔长也!

  “中气贯脊中。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这就是以心行气、河车运行拉动脊柱压缩旋转,而使脊柱成弓。上下贯通之力被脊柱弹、甩、射到胳膊、拳头上。

  “其形若止,其意不止,渐渐弃其内劲,必使劲由骨缝中充至肌肤,以及指头,待内劲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致自动。”,这段话说的就是有中生无的过程,就是习练出强大的以心行气的能量传簇,待能量“由骨缝中充至肌肤,以及指头”,即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的程度,就要“渐渐弃其内劲”以还虚,而“则下势之机致自动”,就是以下行能量吞入对手能量也!

  先生的论述,已经比陈长兴先生的论述高明许多了,已经接近其他四派太极拳了!其在隐约之中已经说出最先进的太极拳的本质了,其内容已经远远超出现在流行的双重的陈氏太极拳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可惜啊!

  (原文)“两人相敌,性命所关,外观诸人,内观诸已,知已知彼,百战百胜,而一以中气御之,不失大中至正之道。”

  “以心中之中气运乎四肢之中,是人所不见已,我独知之地,须时时神而会之,久而自明。”

  “顶劲领起来(顶劲:心之中气。领:如提起。)顶劲何在?在百会穴,其意些须领住(领是领其全体精神,令其不偏不倚。)就算,不可太过,过则下掤上悬,立不稳当,此是一身关键,中气之所通者,不可不知。中气上通百会,下通二十椎,此处一通则上下皆通,全体之气脉胥通,自无倒倾之弊。脑后二股筋是佐中气之物,二筋之间其无筋处乃中气上下流通之路,下行脊骨之中至二十一椎止。即前后任督二脉亦皆是辅吾之中气。

  中气最难名,即中气所行之路处亦最难名,无形无声,非用功夫久,不能知也。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即四肢中所运之中气亦即此中气之旁流,非另有一中气。此外不偏,而后四肢之中气皆不偏,虽四体形迹呈多偏势,而中气之流于肢体中者自是不偏,此意第可神而明之。”

  “气非有两,其柔而劲者为中气,一味硬者为横气。其为用也,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中气之用,非中气之体。中气之体即吾心中阴阳之正气,即孟子所谓配道义浩然之气也。”

  (介绍)“以心中之中气运乎四肢之中,是人所不见已,我独知之地”,此为中气之静也,但只是外观为静,实则在动。

  虚灵顶劲,在百会。虚灵顶劲有二个用处:一个是挺齐四梢对拉拔长,上下贯通的上行能量在百会与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对拉拔长身体成弓;一个是神领力,百会是上下行能量的起止点。所以虚灵顶劲不是简单地挺脖子,是能量贯通到百会的结果,是习练出来的。但是头部应该具备挺齐四梢、引领上下贯通之力上行之意,不可强挺脖子。顶劲是心中之气,由以心行气得来的。

  “脑后二股筋是佐中气之物,二筋之间其无筋处乃中气上下流通之路”,此二筋的表现就是玉枕的压缩形成的。玉枕压缩出二筋,连接脊柱与百会。玉枕压缩后,扣齿、舌顶玄鹰均是将玉枕部位的能量上托至百会,能量压缩百会使百会生成旋转。百会处旋转的能量传簇会打开泥丸,形成头部与外界的能量转换--------这个我只是知道,还没有练到,就不深说了。

  “中气最难名,即中气所行之路处亦最难名,无形无声,非用功夫久,不能知也”,炼气化神的阶段,就是在习练出中气所行之路。上下贯通之力上通百会,下通涌泉,位人体之中,故为中气。

  “虽四体形迹呈多偏势,而中气之流于肢体中者自是不偏,此意第可神而明之”,此为不偏不倚之实质,一切皆来源于中气之不偏不倚。

  “其柔而劲者为中气”,先生道出了柔劲的实质,即柔劲为中气之传簇,能够吐纳能量也!

  (原文)4、缠绕运劲,舒畅经络

  “凡经络皆有益于拳”。

  “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

  “浑身俱是缠劲,大约里缠外缠,皆是随动而发,有左手前,右手后;右手前,左手后,而以一顺合者;亦有左里合,右背合者;亦有用反背劲而往背面合者,各因其势之如何而以自然者运之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则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此中意趣,莫割断神气,神气不断,血脉自然流通。”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无曲者矣。”

  “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卫生之本,还气妙诀。能善运气,始能卫其生命。”。

  “自当从良师,又宜访高朋,处处循规矩,一线启灵明;一层深一层,层层意无穷,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相承”。

  “五运六气司变化,武术得之自通神”。

  (介绍)“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缠丝,不是外形动作,而是周身整体旋转的真气(中气)能量。以为缠丝是胳膊、身体的外形动作者,当仔细品味此语。内里压缩旋转的能量传簇到胳膊上,自然就是混元螺旋的缠丝力。

  而压缩旋转也不是外形动作,而是“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则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所以压缩旋转是以心行气抽合出来的。当然,在刚开始习练太极拳时,在习练重心转换的阶段是需要外形动作的压缩旋转的,一旦习练出以心行气,压缩旋转就不是外形动作了,而是内里三节的压缩旋转,生成精气神的能量。内里压缩旋转的重点就在于精气神三个能量的生成点的压缩旋转,即尾闾压缩、会阴旋转的河车运行生成的精的能量;脚跟压缩、脚踝脚面旋转生成的气的能量;玉枕压缩、百会旋转生成的神的能量。所以,缠丝劲,就是太极拳周身整体压缩旋转而天然生成的混元螺旋劲力。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无曲者矣。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此句话说的是对拉拔长的能量传簇,不可单向力直发,能量总需往返传簇。

  (原文)“任脉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至天突、廉泉止,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下降至人中止,……人身任督以腹背言,……皆位乎中,可以分,可以合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人能明任督以运气保身,……行导引之术,以为(却病延年)之根本。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扫除妄念,卸尽浊气,先定根基,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即丹田),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无念之发,天机自动。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练过十年以后,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周中规,折中矩,不断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所以为中气也。时措咸宜,自然合拍。此言任督之升降顺逆,佐中气以成功。气动由肾而生,静仍归宿于肾。一呼一吸,真气之出入,皆在于此。总之,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

  (介绍)此段写小周天的能量传簇,小周天能量传簇由上中下丹田驱动,中丹田以心行气,下丹田河车运行,上丹田鹊桥运行。

  以心查观丹田,连接心与命门、尾闾、会阴向丹田翻转,生成河车运行,才能够驱动能量的周天运行。

  “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内家功夫就是这样,长期习练没有什么明显变化,而突然就在顷刻之间达到一种高层次状态,就是量变积累为质变。从我本人经验来说,出现心神抽合、上下贯通,都是在一瞬间感觉到的。对于瞬间的上下贯通,我在“传统太极拳技击的原理、习练方法及应用”一书中已经写了。“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这就是心肾交合水火相济,膀胱之处就是会阴之上的丹炉,为心火下降生成,丹炉之火炎肾水,生成真气,真气蒸腾上行,驱动任督二脉如车轮旋转------这些现象与感觉,没有练出内家功夫的人总以为是神话,但是大家如果按照我说的踏踏实实地习练,都会感受得到的!

  当然,心肾交合水火相济只是前人没有科学依据的推测,但却是根据事实的推测。真气的本质是心肾交合水火相济抽合出身体的压缩旋转,压缩旋转生成的能量与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能量合一而为真气,即上下贯通之力。

  “无念之发,天机自动。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这句话描述的就是外形动作对于以心行气的引导、辅助功能,一旦以心行气开始,随着外形动作的引导辅助,就能够无念之发,天机自动,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这也是外形套路动作对于习练以心行气的作用-------但是太极拳的外形套路动作的作用只限于此,外形动作不是用于技击的。以外形动作去领会技击,是外家拳的做法。

  先生说至少要习练十年,才能够周身合一,物我两忘的自然本真状态,即太极十年不出门也!

  (原文)“此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现似丝缠,斜缠顺逆原有定,最耐浅深细究研。究研功夫真积久,一旦豁然太极拳,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混然。”

  “胳膊劲由心发,行于肩、过肘、至指,此是顺缠法。由骨至肌肤,由肩至指,出劲也。由指至肩倒(逆)缠法,所谓入劲者,引之而来,使敌近于我也。”

  “两腿之劲,皆由足大姆指领起,过涌泉,上缠迂外踝,向里缠,斜行而上,过三里,越膝,逾血海,至大腿根,两腿根间谓之裆,即会阴穴也(盖两劲对头是其结穴,此处是腿劲归宿,腰劲稍往下降,降至此腿根撑开,裆劲自圆)。运动足后根踏地,渐至趾通谷、大钟、外腓以及隐白、大敦、厉兑,实实在在踏于地上(脚趾脚掌要抠住地,涌泉要虚,不虚则趾不着力,用不上力,是为前后实,中间虚)。”

  “官体之劲,各随各经络运行,无纤悉之或差。”

  “一往一来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自古太极皆如此,何须身外妄营求。”

  (介绍)大家不要刻意引导能量按照此段文字描述的运行,习练出能量传簇了,能量自然而然就如此运行传簇,不会有第二个路径。

  “胳膊劲由心发,行于肩、过肘、至指,此是顺缠法。由骨至肌肤,由肩至指,出劲也。由指至肩倒(逆)缠法,所谓入劲者,引之而来,使敌近于我也。”此段文字即写的对拉拔长,挺四梢与聚三心的对拉拔长,能量在周身传簇都是对拉拔长的结果。对拉拔长是在气圈中形成的环形能量传簇,能够生成与身体任何两点之间,而周身整体的内外会形成内缩与鼓涨的对拉拔长,就是涨筋腾膜、真气鼓荡。

  “两腿之劲,皆由足大姆指领起,过涌泉,上缠迂外踝,向里缠,斜行而上,过三里,越膝,逾血海,至大腿根,两腿根间谓之裆,即会阴穴也(盖两劲对头是其结穴,此处是腿劲归宿,腰劲稍往下降,降至此腿根撑开,裆劲自圆)。运动足后根踏地,渐至趾通谷、大钟、外腓以及隐白、大敦、厉兑,实实在在踏于地上(脚趾脚掌要抠住地,涌泉要虚,不虚则趾不着力,用不上力,是为前后实,中间虚)。”,从此句看来,陈式太极拳确实是双重了。从先生的描述来看,两腿之劲汇于会阴而圆裆,则两腿之间没有虚实转换,能量归于丹田一处无处转换,也只能以外形动作引领丹田之气爆发了。此为由炮锤得来之弊端,使得阴阳转换不彻底也!此为双重则滞也!

  武禹襄先生假借王宗岳先生之名论拳,大概是想假借王宗岳先生之名说出“双重则滞”这句话吧!

  双重能够发出巨大的技击能量,所以陈氏太极拳技击能力是有的,但是还无法运用太极拳通的功夫。

  (原文)5、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一身必令上下相随,一气贯通。”

  “内外上下必随,其劲不可拂逆。”

  “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此心、手眼三到之说,缺一不可。”

  “上下手足各相随,后往前转莫迟迟。”

  “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

  “上面手如何运,下体足如何运,上下相随,自然合拍。”

  “耍手全在手掌,手指领起周身运动,足随手尤其紧要。”“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中间胸腹随手足运,上下一气贯通,说动一齐动,说止一齐止。”“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内外一气流转。”

  “八体(顶、裆、心、眼、耳、手、足、腰)关紧君须记,人力运成夺天工。”

  “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

  “心与身不可使气,轻轻遵住规矩,顺其自然之势而运之。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下则以足领膝,以膝领大股。其要处一在以手足指头领住运行。或问:手足全不用气,何以运动?曰:手中之气,不过仅仅领住肩臂而已,不可过,过则不灵。至于足,较之手稍重而已。”

  (介绍)上下相随主要指能量传簇的上下相随,一气之起落的上下相随,能量传簇的上下相随带动外形动作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就是横向能量传簇的“上下相随”,生成于三心归聚、四梢挺齐。上下内外均对拉拔长,则“内外上下必随,其劲不可拂逆。”

  “上面手如何运,下体足如何运,上下相随,自然合拍。”,由此句中可以推断出手足齐动的虚实转换,但虽然双重也可以生成阴阳转换,但是,滞啊!

  所以其后的杨、吴、武、孙各派太极拳,就全部放弃弓马步的双重了!

  “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这就是真气鼓荡,周身就是能量鼓荡之体,如气球一样,受力出凹陷,则其他部位就凸出。

  “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下则以足领膝,以膝领大股。”这是高层次阶段,即人随拳走,是在领气。在习练会以心行气之前,不可这样,要根节逐节催到梢节,否则就是在领力,领力则就不能习练压缩旋转了。领气是内领,领的是能量传簇;而领力则是外形动作,领力则难免肌肉紧张发力。

  “或问:手足全不用气,何以运动?曰:手中之气,不过仅仅领住肩臂而已,不可过,过则不灵。至于足,较之手稍重而已。”,这就是双重的阴阳转换发滞的缘故,使得“手中之气,不过仅仅领住肩臂而已”,所以胳膊的动作非常大。如果是单重,则丹田集聚之气能够自然随两腿虚实转换,真气上下运行于手,则自然不会出现弓马步冲拳了。

  而杨、吴、武、孙各派太极拳则以单重的阴阳转换将胳膊、腿之动化为周身整体之阴阳转换,所以胳膊、腿动作极小,架子越来越小。

  “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此段文字明确地告诉大家,太极拳练的是巨大的周身合一的能量和力量,不是松懈!

  (原文)6、着着贯串,势势相承

  “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上着下着,一气承接,勿令神气间断。”“打拳全在起势,一起得势,以下无不得势。即无敌人徒手空运,亦觉承接得势,机势灵活,故吾谓每一势全在一起,于接骨逗笋处处彼势如何落下,此势如何泛起,须要细心揣摩。又全在一落必思如何才算走到十分满足,无少欠缺。神气既足,此势似可停止,而下势之机已动,欲停而又不得停;盖其欲停将停之机,又已叫起下势矣。吾故曰:此时之境,似停不停(不停者,神未足也),不停而停(所停者只一线,下势即起)。”

  “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起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气贯通,则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转,所谓‘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本势手将起之时,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势,不令割断神气血脉;即承接之后,必思手如何得机得势。来脉真,机势得,转关自然灵动。能如此,他曰与人交手,自能身先立于不败之地,指挥如意。”

  每势将成,“迹似停,气却不停,必待内劲徐徐运到十分充足,下势之机跃欲动,方能上势与下势打通,中无隔阂,一气流行,不但一势如是,拳自始至终,每势之末,皆如是。”

  “接骨斗笋,细心揣摩。”

  “理精法密,条理缕析。”

  “层累曲折,胥致其极。”

  (介绍)这是习练方法,即一定要让身体去细细体会能量传簇,外五行反观内照,把自身能量传簇了解得通透,达到一羽不能加,蚊虫不能落的程度。自身达到这种程度,就能够外观敌人,虽未交手也知道敌人的能力。

  这就是太极拳为什么打得缓慢的原因。

  为什么前辈大师总在强调“神气贯串,绝不间断”,不就是在告诉大家不能像肌肉紧张发力那样每块肌肉各自为战,而是要周身整体统一动作吗,而周身整体统一动作的唯一方式就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只有周身整体压缩旋转才能够形成一气。

  转关,即两式之间,改变能量传簇方向也。

  按照此段文字习练,细细体会能量传簇,就会至于神行之境界。

  (原文)7、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问:打拳关键在何处?曰:在百会穴下,自脑后大椎通至长强,其动处在任督二脉。”

  “百会穴领其全身。”

  “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不领则气塌,领过不惟全身气皆在上,足底不稳,病失上悬,即顶亦失于硬,扭转不灵,亦露笨象,是在似有似无,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提纲全在顶劲,故顶劲一领而周身精神皆振。”“顶劲中气是股正气,心中意思领起即行到头顶上,中气自然领起来,非有物以提之,是意思如此。”

  “拳自始至终,顶劲决不可失,一失顶劲,四肢若无所附丽,且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

  “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顶劲领起斜寓正,裆间撑(膝撑开)合(劲合住)半月圆。”

  “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

  “顶劲领起来,领顶劲非硬蹬脑后面间二大筋之谓,乃是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心中一点忽灵劲,流注于后顶,不可提过,亦不可不及,提过则上悬,不及则气留胸中,难于下降,此顶劲式。”

  “中气贯于心肾之中,上通头顶,下达会阴。”

  “顶劲上领,浊气下降,中气蓄住入于丹田。”

  “人之一身,以腰为中界,气往上下行,中间以腰为界。”

  “孟子曰:志者气之帅,气者体之充。心如将军气如兵,将军一出令,则士卒皆听命。清气上升行于手,浊气下降行于足,气皆行到指头乃止,丹田为全体之气归宿处,如兵马屯处,气之上行下行似两橛,其实一气贯通也。”

  “百会穴领其全身,要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气如何上升?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

  (介绍)虚灵顶劲、气沉丹田,这就是对拉拔长之像。“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所以不要硬挺脖子。

  “顶劲中气是股正气,心中意思领起即行到头顶上,中气自然领起来,非有物以提之,是意思如此。”,顶劲的意义在于,顶劲是上下贯通之力传簇到百会的表象,意味着能量已经在周身骨骼只能传簇,上下贯通了!由此才能够显示出太极拳巨大的能量传簇。

  玉枕压缩、百会旋转生成神的能量,神的能量是脚底气的能量上行到百会所致。百会是下行压缩旋转能量的发起点,也是上下贯通之力的终结点,所以百会统领周身能量传簇,就是神领力。

  “人之一身,以腰为中界,气往上下行,中间以腰为界。”,此为河车运行上拉脊柱下吸涌泉的能量传簇,中间向带脉扩张,使带脉得气。

  “百会穴领其全身,要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气如何上升?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清浊二气,即上下行之能量传簇,对拉拔长身体。

  (原文)“周身之劲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然皆以心宰之,处处皆见太和元气气象。”“气归丹田,上虚下实,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

  “势既成,心平气和,中气归于丹田。”

  “丹田气一分一处,其实一气贯通,上下不可倒塌,一也。心气一领,丹田气上行,六分至心,又一分两股,三分上行至左肩,三分上行至右肩,皆是由肩骨缝中贯到左右指头,其在骨缝中谓之中气,其形肌肤谓之缠丝劲;其余四分,亦分两股,二分行于左股,二分行于右股,皆是由骨缝中贯至左右足趾。”

  “至于中气归丹田之说,不必执泥,但使气降于脐下小腹而已。若细研之,丹田非气之原,何以独言归此?此不过略言大意而已,若究其原,周身元气皆出肾,肾水足则气自壮;养于胃,胃得其养则气亦壮;藏于肝,肝气一动逆气横生,气不得其平;涵泳于心,心无妄念则心平者气自和;肺主声,实鸣之以心,心机何往,不必声出诸口而心先喻也;壮于胆,胆则无前,气亦随之;运于脾,是经多气少血,闻声则动,动则运化不已,心一动脾则动矣。佐以大肠,大肠多气少血,且为传道之官;又辅以小肠,小肠在前脐上,后附脊,滓秽不存,浊气去而清气来矣。以上经络,皆有益于拳,故及之。若专言肾,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是经少血多气,藏精于志,精神之舍,性命这根。肾有两枚,故各两系,一系于心,一上通于脑,气之所生,实始于此,归宿必归到此。至于命门,实两肾之间气所出入之门,故曰命门。”

  “命脉者,肾也,中气之所由来也。动则出,静则入。有定而无定,言不时变易势,故阴阳二气变易亦无定。”“出肾入肾是真诀。”

  (介绍)以心行气在丹田的能量传簇就是河车运行,所以气沉丹田的实质就是河车运行,而不是简单地鼓涨丹田。气沉丹田是真气的能量传簇,不是外形动作。以心行气驱动先天一气(元气,即阴气)到命门,而上下贯通之力(后天习练之气,即阳气)也传簇到命门,阴阳二气合一为真气,真气经尾闾、会阴向丹田翻转,向两仪带脉扩张,形成完整的河车运行(气沉丹田)。周身只有经过河车运行的能量翻转,才能够上拉脊柱三关,下吸涌泉,才能够把上下连成周身一体!

  以上才是气沉丹田的作用,才是河车运行的作用,是太极拳关键之关键!切记,如果没有能量在命门、尾闾、会阴、丹田的翻转,就不能周身一体。能量翻转是为了上拉脊柱下吸涌泉!

  “丹田气一分一处,其实一气贯通,上下不可倒塌,一也。心气一领,丹田气上行,六分至心,又一分两股,三分上行至左肩,三分上行至右肩,皆是由肩骨缝中贯到左右指头,其在骨缝中谓之中气,其形肌肤谓之缠丝劲;其余四分,亦分两股,二分行于左股,二分行于右股,皆是由骨缝中贯至左右足趾。”,此段文字描述真气传簇之路径。大家千万不要强求,自然习练以心行气压缩旋转即可,将来真气就会自然如此传簇。

  “至于中气归丹田之说,不必执泥,但使气降于脐下小腹而已。----------至于命门,实两肾之间气所出入之门,故曰命门。”,此段文字,不是先生故意隐瞒河车运行,而是“圆裆”无法完成河车运行也!河车运行只能在虚实之两仪的一侧生成,而双重是无法形成的!河车运行生成的另一个重要的能量传簇即为腰腹折叠,腰腹折叠的实质是身体一侧之膻中、丹田、带脉、天枢、肾盂组成的三角区域中生成上下前后左右的对拉拔长,犹如发动机的涡轮增压,驱动丹田里的真气上下传簇。

  而陈式太极拳显然还没有发展到这一程度。腹内无压,故只能用形体弥补。

  自杨氏太极拳后,就放弃了大开大合的外形动作,而强调收身中定,而收身中定,就是在体内生成对拉拔长蓄积巨大能量,这绝不是陈式太极拳的大开大合能够做到的--------这就是陈式太极拳需要外形动作蓄发能量的原因,而其他太极拳蓄发能量只需收身中定即可。

  河车运行由杨露禅先生所提,可见杨氏太极拳对于陈式太极拳的发展!现代意义的太极拳是起源于杨氏太极拳的。

  为了内家拳的发展,大家不可不明察于此也!

  对于周身气出于肾这个说法,我持怀疑态度。

  (原文)8、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胸要含住劲,又要虚。”

  “胸要虚如磬。”

  “胸如鞠躬向前微弯,四面包涵住。”

  “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磬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

  “平心静气,勿使横气填塞胸中。”

  “胸要含蓄,气降丹田,无留横气于上。”

  “胸隔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

  “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自华盖至石门要虚虚含住,不可令横气横于胸中。”

  “胸亦随手转圈。”

  “(白鹤亮翅势)胸间劲亦若随住右手与左手先从右向下,而左而上至右,绕一大圈。”

  “胸中内劲如太和元气转圈。”

  “太和元气运胸中,一动一静合轻重。”

  (介绍)含胸拔背就是心胸开合,就是心胸部位随着以心行气的能量在任督二脉之间的传簇而形成开合。能量下行时,心胸为开,左右随两腿分阴阳虚实,开始吸纳敌人之力;能量上行时为合,阴阳虚实相合,将吸纳之能量吐出。心胸及胳膊手是接敌的主要部位,心胸的能量开合控制胳膊手的能量开合,共同完成吞吐。

  “平心静气,勿使横气填塞胸中。”如果有意求气,就会导致气滞于胸腹之间的横膈膜处,一打拳就如针刺,久久不散。我师叔就曾经如此,所以经常教导我们不要刻意求气,要平心静气,自然而然。

  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均为内里能量传簇使然,外形动作也要如此。挺胸塌背为一害,而肩肘不沉坠,则无法与内里合一。

  (原文)“打拳运动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功久则肩之骨缝自开,不能勉强,左右肩松不下则转关不灵。且松肩不是軃肩,骨节开则肩自松下。”

太极拳内功

  “肩塌下,不可架起来。”

  “转圈机关,全在于肩,故肩中骨缝,宜令开张。”

  “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班。”

  “肩顒、肩井、扶突,皆松下。”

  “肩膊头骨缝要开,始则不开,不可使之强开,功夫未到自开时心说已开,究竟未开;必攻苦曰久,自然能开,方算得开。此处一开,则全胳膊之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皆系于此。此肱之枢纽,灵动所关,不可不知。”

  “两肩要常松下,见有泛起,即将松下;然不得已上泛,听其上泛,泛毕即松。不松则全肱转负不灵。故宜泛则逍,宜松则松。每势毕,胸向前合,两肩彼此相呼应。此两肩式。”

  “俯肩一靠破铜墙。”

  “两肘当沉下,不沉则肩上扬,不适于用。”

  “肘尖下……盖与肘尖上下相照。”

  “肘在前后、左右、上下,要呼应合住劲。”

  (介绍)沉肩坠肘则可以令胳膊手与内里相合,肩肘张开则死,着力后不能运化。沉肩坠肘是三心归聚内拉的结果,不是故意下沉肩肘,故意下沉肩肘也是死的。

  大家可以试验一下,假设是将肘抬起使胳膊抱圆于胸前,则胳膊受力后无法收身吸对手之力,而沉肩坠肘就可以应付自如,胳膊、肩膀受力后就可以自然收身化力吞吐。

  (原文)9、运柔成刚,刚柔相济

  “打拳以鼻为中界,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各足随各和动之。轻运动,以手领肘,以肘领臂,手中之气仅仅领起手与臂而已,不可过,过则失于硬。上体手如何运动,下体亦随之,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皆随,此为一气贯通。裆要开要虚,裆开然后心气发动。”

  (介绍)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这不是太极拳故意这么规定的,而是由太极拳虚实转换发力决定的,虚实是在身体左右两边阴阳转换的,所以两手之力是与虚实转换紧密联系的。

  太极拳周身整体有二个最主要的对拉拔长,一个是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与上下贯通的上行能量对拉拔长,这个对拉拔长能够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另一个是内外的对拉拔长,即三心归聚与挺齐四梢的对拉拔长,这个横向的对拉拔长能够蓄发合一,即左蓄则右发,右蓄则左发。左右手各管半边就是由横向的对拉拔长决定的,即左右是一蓄一发的,即左右的技击应用、能量蓄发都是不同的,所以只能各管半边。

  有人将“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视为武氏太极拳的特点,是谬解也。

  (原文)“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欲刚先柔,欲扬先抑。”

  “世人不知,皆以(太极拳)为柔术,殊不知自用功以来,千锤百炼(百炼此身成铁汉),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但就其外而观之,有似乎柔,故以柔名之耳,而岂其然哉?且柔者,对乎刚而言之耳。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第可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其为功也多,故其成也难。”

  “阴阳互为其根,不可分为两橛。”

  “克刚易,克柔难。”

  “柔能克刚,以退为进者,坤道也;坤错乾,乾,刚也,坤至柔而动也刚。此拳外面似柔,其实至刚。”

  “故拳术以柔克刚,因而中也。”

  “打拳何尝不用气,不用气则全体何由运动?但本其至大至刚之气,以直养无害焉已耳。”

  “一阴一阳,要必以中峰运之,中峰者,不偏不倚,即吾心之中气(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所谓浩然之气也”。

  “此气行于手足中,不刚不柔自雍容”。

  “浑灏流行,自然一气,轻如杨花,坚如金石,虎威比猛,鹰扬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侔乎山立。”“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

  “胸中一团太和元气,充周四体,至柔至刚,实备乾健坤顺之德。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寻;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皆具,是谓:阴阳合德。”

  “运动似柔而实刚,精神内藏而不露,此为上乘。”“坤至柔,而动也刚。”“柔顺济以刚直。”

  “乾刚坤柔,阴阳并用,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阴阳互用,天道所藏,动静无偏,乃尔之强。”

  “久练纯熟,则起落进退,旋转自由,而轻重、虚产、刚柔齐发。”

  “任人四面来侮,此身全仗虚灵,官骸无所不雇,……任尔奸巧丛生,自是刚柔素具。”

  “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为成宪,义至精也,法至严也,……虽曰拳为小道,而太极之大道存焉。……后之人,事不师古,不流于狂妄,即涉于偏倚,而求一不刚不柔,至当恰好者,以与太极之理相吻合者,盖亦戛戛乎其难矣。”

  “虞廷执中,孔门一贯,此外无余蕴。……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动,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抖、空、掤、捋、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介绍)刚柔也不是太极拳故意规定的,而是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发力方式本身就是柔的,习练到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的程度就是刚强之极。

  太极之刚,是由柔习练出来的,与肌肉紧张发力的刚是不一样的。肌肉紧张发力的刚是肌肉的刚,太极拳的刚是能量周身传簇的刚,内里的刚。

  “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其为功也多,故其成也难。此拳外面似柔,其实至刚。”,大家将此句话与正在习练的太极拳比较一下,看看自己习练得对不对!

  “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寻;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皆具”,大家再比较一下这句话,看看能够做到不?做不到就还是肌肉紧张发力。

  对于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而言,身体的同一个部位,如果用压缩旋转吞入对手劲力,就是柔劲;如果用上下贯通之力打击对手,就是刚劲。换句话说,身体的同一个部位,如果运行传簇的是下行能量就是柔劲,运行传簇上行能量就是刚劲。同理,身体左侧以压缩旋转蓄力,则为柔吞,同时身体右侧为刚吐,即身体左右两侧一柔一刚。所以,内家功夫的刚柔是变幻莫测的,全由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能量传簇决定。这就是太极拳技击之妙处,刚柔互为阴阳转换。

  (原文)10、先慢后快,快而复慢

  “由起至止,须慢慢运行,能慢尽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即能灵到十分,惟能灵到十分火候,斯敌人跟不上我,反以我术为奇异,是人之恒情也,殊不知是先难之功之效也。”

  “每著之中,五官百骸顺其自然之势,而阴阳五行之气运乎其中,所谓:‘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所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此即太极拳之本然。”

  “练太极拳之步骤有三层功夫:第一步,学时宜慢,慢不宜痴呆;第二步,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第三步,快后复缓,是为柔,柔久刚自在其中,是为刚柔相济。”

  (介绍)快慢的阶段与太极拳的习练方法有关。形意拳是以明劲、暗劲、化劲的过程习练,太极拳不打肌肉紧张发力外三合的明劲,而是直接习练内外合一的暗劲,即直接习练周身整体压缩旋转,所以刚开始习练时就慢,要让身体感觉能量在体内的生成、传簇,习练出以心行气。习练出以心行气后,能量传簇顺当了,自然快一些。但是到了涨筋腾膜的阶段,是能量传簇的又一次飞跃,但是还得让身体努力去感觉体会,更加细致周全地体会能量在四梢、皮毛之下的传簇,所以还得慢下来,此时打拳,要有内里与外界能量转换之意,呼吸之时,吸气要能够吸收外界能量,在体内将浊气呼出---------这也是太极拳的健身功效。

  太极拳在真气鼓荡阶段能量蓄发的奇快无比,是“殊不知是先难之功之效也”!所以用外形动作去理解太极拳的,是永远也不会知道太极真谛的。

  “阴阳五行之气运乎其中”,内家功夫的内力即发于五行传簇的能量,主要是心肾交合、水火相济发出的能量,最主要的是以心行气,即心的能量下降到丹田;肾水上升以润下是形成能量周天运行的组成部分,但是其也是由心火下降炎肾水的能量驱动的,本质上还是心的能量;肝脾只能相抱以传簇能量,是否能够发出像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真实能量我持怀疑态度;肺部的呼吸能够与以心行气合拍导致呼吸之气充满周身的感觉,并且呼吸与以心行气的合拍产生了内家功夫以极小能量消耗生成很大技击能量的作用。所以,五行能量传簇中,是以心的能量为最主要的,即以心行气是第一位的。以上就是我基于我现在的功夫对于五行能量传簇的认识。

  (原文)11、刚柔俱泯,一片神行

  “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

  “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见;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互运,无端可寻。”

  “太极理循环,相传不计年,此中有精义,动静皆无偏……开合原无定(活泼泼地),屈伸势相连(却有一定)。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天地为父母,摩荡柔与刚,生生原不已,奇正不寻常。乾坤如橐龠,太极一大囊,盈虚消息故,皆在此中藏。至终复自始,一气运弛和,有形归无迹,物我两相忘。”

  “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

  “终而复始,始而复终,惟始与终,循环不穷。”

  “太极不过阴阳之浑沦耳。……泯然声臭之俱无,纤巧悉备者,化工也。浑乎雕刻之不作。”

  “一来一往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

  “天机活泼,浩气流行,动静缓急,运转随心。……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

  “纯乎天则打拳皆随天机动宕,莫非自然而然,活泼泼地,太极原象,皆从吾身流露。”

  “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

  “至虚至灵,一举一动,俱是太极圆象。”

  “圆转自如,浑浩流行,绝无滞机,每势完仍归到浑然一太极气象,绝无迹象可寻,端绪可指。”

  “打拳熟而又熟,我形迹可拟,如神龙变化,捉摸不住,随意举动,自成法度,莫可测度,技至此,真神品矣。太极之理,发于无端,成于无迹,无始无终,活盘托出,噫!观止矣!拳虽小道,所谓即小以见大者,盖以此拳岂易言哉!”

  “故吾身之运行或高或低,或反或正,且忽迟忽速,忽隐忽现,或大开而大合,忽时行而时止莫非一片灵气,呈于色象,真如鸢飞鱼跃,化机活泼,善观拳者必不于耳目手足之鼓舞于迹象间者深嘉赏也。故学者必先研其理,理明则气自生动灵活,非气之自能生动灵活,实理使之生动灵活也。知此而后可与言内劲,如第以由内发外者为内劲,此其论犹浅焉者也。”

  “诚于中,形于外,千变万化自无穷,火候到纯青,法密理精,浑身轻灵,左右拿出应应应。”

  “神穆穆,貌皇皇,气象浑沦,虚灵具一心,尤象藏五蕴,寂然不动若愚人,谁知道,阴阳结合在此身。任凭他四面八方人难近,纵有那勇猛过人,突然来侵,倾者倾,跌者跌,莫测其神;且更有去难去,进难进,如站在圆石头上立不稳,实在险峻,后悔难免陨。岂有别法门,只要功夫纯;全凭着,一开一合,一笔横扫千人军。”

  “太极阴阳真造化,鸳鸯绣出从君看。”

  “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无处不浑然,任他四围都是敌,此身一动悉颠连。我身无处非太极,无心成化成珠圆,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

  “一气旋转自无停,乾坤正气运鸿濛,学到有形归无迹,方知玄妙在天工。”

  (介绍)此段文字写的是阴阳转换,即太极拳生成的循环往复、无穷无尽、连绵不绝的能量运行。但是陈氏太极拳的阴阳转换只在腰胯以上部位进行,腰胯以下,既然是双重,如何转换?

  “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终而复始,始而复终,惟始与终,循环不穷。”,如果只将太极拳的阴阳转换理解为自身的阴阳转换,则过于狭窄。太极拳的阴阳转换包括自身与对手的阴阳转换,即自身能量与对手能量之间的阴阳转换,就是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的吞吐、吐纳。

  太极拳刚柔皆在于能量传簇所致,但还不是致刚致柔,因为以心行气压缩旋转也是紧的,还不是松沉到极致的刚柔。待习练到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的状态,就柔得把以心行气压缩旋转也放弃了,就达到致柔,致柔则生成致刚。到了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的致刚致柔的状态,就是随心所欲的神行状态了。

  刚柔俱泯,一片神行,就是周身皆空,真气鼓荡了。

  神行,就是太极拳习练到能量自动传簇的程度,不用外形动作,只凭心意抽丝,则能量串通于筋骨、皮毛之下。神行的程度就是郝为真先生说的打太极拳的第三层意思。

  后面几段文字是描述太极拳的打的,大家看看,比之于大家理解的四两拨千斤有多大差距。大家看看太极拳是不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技击术!

  (原文)12、培养本元,勤学苦练

  “心为一身之主,肾为性命之原,必清心寡欲,培其根本之地,无使伤损,根本固而后枝叶荣,万事可作,斯为至要。”

  “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

  “用功各因自己力量运动,其遍数一遍可,十遍亦可不拘遍数;有力尽管运动,无力即止,不必强为运动,以致出乎规矩,惟顺其自然则得矣。”

  “每一势拳,往往数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经现身说法,甚觉容易,所难者工夫,所尤难者长久工夫。谚有曰:‘拳打万遍,神理自现’信然。”

  “空要拳势,原无定格。平居耍拳,不可不守成规,亦不可拘泥成规,是在学者能善用其内劲。至于形迹,或为地势所限,随其地势斟酌运用可也。”

  “自初势至末势,所图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至于无形,而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而后可以言拳。可见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机流动,活泼泼地触处皆拳,非世之以拳为拳者比也。此是终身不尽之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所图这势皆太极中自然之机。……千变万化,错综无穷,故终身行之不能尽。学者勉之。”

  “拳当功力既熟,端正恭肃,敬其所事,不敢自满。……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

  “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规矩者,方圆之至也。以之诲人是则大匠所能也,至于巧,大匠不能使,惟在学者。苟至于巧,则是遵规矩而不泥规矩,脱规矩而自中规矩。而要志不可满。谚有曰:‘天外还有天,一满即招损。’”

  或者曰:‘此拳不能打人’。不能打人只是功夫不到,若是功夫纯熟,由其大无外之圈,造到其小无内之境,不遇敌则已,如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孰能当之。”

  “今之学者未用功而先期效,稍用力而即期成,其如孔子所谓先难后获何?问:工夫何以用、必如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而后可。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曰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曰久自到。问:得几时、小成则三年,大成则九年,至九年之候,可以观矣。抑至九年之后,自然欲罢不能,蒸蒸曰上,终身无住足之地矣。神手复起,不易吾言矣。躁心者其勉诸。”太极拳,太极拳内功,太极拳内功心法。

  “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吾谓此艺无甚奇,自幼难以打到老。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回头试想懒惰时,不是先知未说到,说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觉多烦恼。天天说来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时晓?有能一曰用寻,阴阳消长自有真。每曰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循序渐进工夫长,曰久自能闻真香。只要功久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此是拳中真正诀,君试平心细思量。”

  “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曰久能无懈,妙理循环自然通。”